"我曾经有海豚......为我寻找鲍鱼":口述史与海洋参与的主体性
基本信息
Andrea Gaynor and Joy McCann, “‘I’ve Had Dolphins… Looking for Abalone for Me’:Oral History and the Subjectivities of Marine Engagement,”Oral History Review, Vol.44, No.2, 2017, pp.260-277.
内容摘要
这篇由Andrea Gaynor和Joy McCann撰写、发表于2017年《口述史评论》的学术论文《"我曾经有海豚......为我寻找鲍鱼":口述史与海洋参与的主体性》,探讨了口述史在海洋环境研究中的独特价值和深层意义。作者基于2006年西澳大利亚大学在南西海角地区开展的口述史项目,对15名渔民和1名潜水员进行了深度访谈,发现口述史不仅能提供海洋环境变化的经验数据,更重要的是能够揭示人类与海洋环境及海洋动物关系的情感和体验维度。研究表明,传统上口述史主要被用作获取海洋物种和生态系统信息的工具,但这种应用方式忽略了其在理解人类海洋实践的主观体验方面的巨大潜力。通过仔细聆听那些与海底世界有着长期和亲密经验的人们的叙述,可以深入理解不可持续捕鱼实践背后的情感和体验动机。
展开剩余44%论文通过"丰富与矛盾"以及"与海底世界的连接"两个核心主题,深入分析了渔民和潜水员如何在叙述中表达对过去海洋环境的怀旧情感,同时承认自身对资源衰退的责任,体现出复杂的道德反思。更为重要的是,作者发现长期从事海洋作业的人们发展出了一种"负责任的拟人化"认知方式,将海洋动物视为具有主体性和能动性的存在,这种认知不仅没有阻碍而是促进了对海洋环境的尊重和保护意识。研究揭示了拟人化作为人类理解和关联非人类世界的重要方式,具有持续的现实意义。作者强调,口述史在培养人类在"超越人类的海洋世界"中伦理生活的能力和愿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海洋保护和可持续渔业管理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和实践路径。
中国人民大口述史研修班(第五期)报名(点击下方海报链接)
中国人民大学口述史研修班(第五期)汇集口述史研究领域知名学者,深入探讨口述史的理论框架、方法论创新与实践应用。课程设置涵盖口述史的问题意识与操作方法、深度访谈技巧、集体记忆理论、情感转向研究以及AI赋能下的可能性路径等前沿议题。同时,通过农村减贫、乡村振兴、传统生态知识、非遗传承人与音乐家口述史等多领域实践案例,展示口述史在记录中国社会变迁、传承文化记忆方面的独特价值。本研修班旨在培养学员系统把握口述史理论框架、掌握访谈实操技能、提升口述史分析能力,推动口述史研究方向着更加自主创新的方向发展,为记录和理解当代中国的社会变迁提供新的研究视角与方法路径。
发布于:浙江省大牛证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